专访三和口腔品牌创始人张国珍(都昌大沙人)
景德镇,这座以陶瓷艺术闻名于世的城市,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千年窑火的韵味。走进街边的工作室,便能看到手艺人全神贯注地在瓷胚上作画、上色、打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执着。一件件绚丽精致的瓷器从这里诞生,走向世界,景德镇也因此被冠名为“瓷都”。而与之相隔不远的都昌,被誉为“牙都”。瓷都与牙都、瓷工与牙匠,他们传承的都是那份令人敬仰的“工匠精神”。
我曾多次前往景德镇,每一次都会被那些精彩绝伦的陶瓷艺术品所震撼。然而,3月13日的这次行程却截然不同。我从南昌驱车赶到景德镇,只为专访一位传承工匠精神的手艺人——三和口腔品牌连锁创始人张国珍,聆听她坚韧不凡的创业故事,探寻她投身公益事业的初心。
以往采访口腔企业大佬,大多是男性,而这次要采访的却是一位口腔界的巾帼企业家。在百度上搜索,关于三和口腔以及张国珍女士的详细介绍寥寥无几,但她长期参与口腔预防保健公益活动的事迹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年复一年的坚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
【人物印象】
初次见到张国珍,她皮肤白皙,双眸炯炯有神,中等身材,身形纤瘦却不失清秀靓丽。她亲和开朗,笑起来极具感染力,让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交谈中,她思维敏捷,观点明晰,每一句话都透露出她的主见与智慧。她认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干事果敢,为人谦和,不仅带领团队不断前行,还传承家族精神,乐于提携和分享。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忘初心,积极回报社会,热衷于公益事业,“景德镇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会长”“景德镇市优秀女企业家”等诸多荣誉称号,便是对她最好的褒奖。
【几经打拼,从流水线女工立志做好一名牙医】
访谈从张国珍不凡的创业史开始。她出生在都昌县大沙乡的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家中兄弟姐妹五人,她作为老大,从小便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插秧、割稻、种棉花,这些农活她样样精通,走在田垄间,望着蓝天白云,她心中也有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改变命运的渴望。
努力终有回报,她考上了九江医专临床护士专业,这成为她人生轨迹转变的契机。然而,毕业后,当了解到护士的工作内容和薪酬待遇后,她的内心产生了动摇。这份工作不仅无法减轻父母养育弟妹的生存压力,更难以实现改变家族命运的梦想。
九十年代,南下深圳淘金的热潮席卷全国。每逢过年,打工的亲朋带着丰厚的收入回到村里,让在家务农的人们羡慕不已。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张国珍怀揣着发财的梦想,中断了第一个学期的学业,于1998年跟随远方亲戚南下广东惠州,成为了一名流水线女工。
在台湾老板开办的鞋厂,她眼活手快,第一个月就拿到了300元的工资,这远远超出了她的预期,抵得上母亲一年的农作收成。然而,流水线的工作强度极大,每天要站十几个小时不停歇,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甚至凌晨一两点。第二个月,她便疲惫不堪。当看到在舒适办公室里工作的文员时,她不禁思考,难道自己要做一辈子流水线女工吗?
就在这时,她父亲的到来打乱了她的计划。父亲千里迢迢来到厂房门口,没有大声训斥,而是在附近的小餐馆点了酸菜鱼和油淋生菜,轻声询问她的想法。那一刻,张国珍心中的委屈、不甘和迷茫瞬间涌上心头,她哭着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不想做流水线上的女工,也不愿意只当一个护士,想当医生,收入高发展的空间也更大。”
父女之间的隔阂在交流和哭诉中渐渐消除。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张国珍费尽周折,从护理专业转到了口腔专业。尽管当时牙科并不热门,学牙医的人也很少,但她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新的道路。重回校园的她,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努力钻研专业理论,为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牙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耳濡目染,首次创业立志为牙病患者解除疼痛】
在张国珍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严厉但又极具创新和挑战精神的人。尽管父亲已经因肺癌晚期离开了人世10多年,但他的言传身教始终影响着张国珍。
在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较为严重,女孩子吃饭不能和大人同桌,夹菜也有诸多规矩。父亲虽然严厉,但在孩子们心中,他总是挑灯看书,看晚七点新闻联播,勤劳能吃苦,有主见。1991年,父亲抓住乡里招考农业技术员的机会,通过努力考上了,成为了一名吃“铁饭碗”的技术人员。然而,父亲并不满足于此,他看到牙匠收入颇丰,便偷偷跟着牙匠拜师学艺。凭借着刻苦好学和上有80岁的老母,下有五个孩子能上学的信念,父亲大胆转行,成为了一名走街串户的牙匠。拔牙、镶牙、治牙,父亲样样精通,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富裕起来。
父亲的经历让张国珍对牙医这个职业充满了信心,而另一件小事则更加坚定了她学好口腔专业的信念。过年陪奶奶时,她看到奶奶因为没有牙齿,只能尝尝花生、蚕豆的香味,却无法咀嚼。那一刻,她心中涌起一股酸涩,对奶奶说:“等我学好牙医,亲手为您定制一口牙齿,想吃啥就吃啥。”可惜,奶奶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份未能尽孝的遗憾,成为了她立志为牙病患者解决疼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动力。
在都昌众多牙匠人和父亲的潜移默化下,张国珍当一名好牙医的愿望愈发强烈。2000年,从九江医专毕业后,她怀揣着创业的梦想,在九江国棉一厂门口旁边开办了一家牙科诊所。那时,诊所收费并不高,拔牙10元一颗,镶牙30到100元不等。尽管收入微薄,但她凭借着认真钻研技术和热情服务,赢得了大量患者的信任。随着老带新客户的增多,以及镶牙经验和技术的提升,诊所的生意越来越好,她又在九江炼油厂开办了第二牙科诊所,收入也随之增加,有时一个月能赚一万元之多。
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因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她依然过着节俭的生活,吃住在诊所里,午餐简单,衣服也不舍得买贵的。她深知作为家中的老大,自己肩负的责任。
【情感挫折,家人呵护走出低谷,二次南下创业】
正当事业顺风顺水之时,张国珍的情感却出现了问题。谈了五年的男友以性格不合提出分手,后来才知道是因对方父母的强压阻挠,男友分手决心坚定,张国珍一时无法接受真心付出五年的感情,正处于谈婚论嫁买房子,突如其来让她心力交瘁。最终,她选择了放弃,把刚刚稍有起色的事业和家产都留给了男友,义无反顾,独自一人南下深圳。
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一位曾经的顾客易姣艳向她伸出了援手。易姣艳不仅收留陪伴她一个多星期还资助了500她南下盘路费,这份恩情,张国珍至今难以忘怀。遭遇感情的挫折和打击,她几乎陷入了抑郁的深渊。
远在都昌老家的父母得知女儿的情况后,心急如焚。他们放下了家中即将成熟的油菜花和其他农作物,千里奔赴东莞,陪伴在女儿身边。父母的关爱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她黑暗的世界。他们为她做喜欢吃的饭菜,陪她散步,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
经过半年的自我疗伤和家人的劝导,张国珍逐渐走出了阴影。她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好好活着,还要带领家人过上像样的日子。凭借着扎实的临床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她在家人的支持下,在东莞凤岗开办了口腔诊所。看到女儿重新振作起来,父亲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随着生意的蒸蒸日上,张国珍将东莞门店交给妹妹打理,自己则前往深圳布吉,承包了莆田系创建的布吉智慧妇科门诊旗下的口腔科室。在她的精心运作和管理下,科室患者量日益剧增,她也赚到了两次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一年收成将近20万元。这笔钱不仅还清了之前的欠款,还为她回乡第三次创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然而,在深圳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张国珍始终找不到归属感。三十岁之前,她决定要选定一个城市作为事业发展的新起点。尽管父亲起初不同意她离开深圳,但在她的坚持下,全家最终支持她前往景德镇发展。都昌与景德镇有着天然的地理渊源,在都昌人心中,景德镇是他们向往的地方。2009年3月1日凌晨五点景德镇火车站下了火车,张国珍正式踏在了景德镇这片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传承匠心,带领家族第三次创业,三和口腔成城市名片】
来到景德镇后,张国珍首先想到的是要让年迈的父母安定下来。她在为民瓷厂员工宿舍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一次性付清加装修14.5万元,并将房产证直接写在父亲名下。她的理由很简单:自己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在农村,没有房子娶媳妇难,而房子归父母所有,既可以让父母住得安心,也有利于弟弟妹妹们稳定的生活。
解决了住房问题后,张国珍开始寻找合适的门店开办口腔诊所。她让父亲提前一个月前往景德镇,挑选了十个适合的门店位置,自己再逐一考察研判。2009年3月18日,在景德镇602陶瓷研究所、三宝路口福田村,三和牙科如期开业。这是她第三次创业的新起点,也是她在景德镇的第一家诊所。
谈及“三和”这个名字的寓意,张国珍笑着说:“三和,寓意天时地利人和。也可以说是第三次创业,以及来景德镇之前我是‘三无’人员。”都昌被誉为“牙都”,牙匠和牙医多为家族传承。在张国珍看来,一个人致富不算成功,带领家人共同奔小康才是她的夙愿。在她的影响下,妹妹们在景德镇开办了美阳口腔、花明口腔等,弟弟张义云创建了博美口腔。这些口腔门诊在景德镇颇具影响力,这都得益于她十年前提出的“口腔健康家族服务”理念。
如今,看到妹妹弟弟们在景德镇安居乐业,事业有成,张国珍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回首十年的三次创业经历,她最喜欢哼唱的歌曲是《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正是她真实的写照。在她的精心运营下,三和口腔陆续在景德镇开办分店。2022年,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旗舰店盛大启航,三和口腔连锁品牌成为了景德镇的一张新名片,累计为超过十万患者重绽自信笑容。
对于三和口腔品牌中的“三和”,张国珍又有了全新的诠释。“和气”,即微笑服务,对待客户和员工要和气,留住人才,和气生财;“和美”,致力于老百姓口腔疾病治疗,提升生活质量,让人们过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和谐”,不忘初心,回报社会,投身公益,积极宣传倡导口腔保健预防,让社会大家庭更加和谐。
在三和口腔连锁品牌旗舰店的企划墙上,张贴着企业的发展历程、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以及愿景规划,从中可以看出张国珍的所思所想。
三和倡导“1239”企业文化,即:
一个愿景,打造江西省技术领先的矫正连锁品牌;
两个使命,打造一站式口腔预防.体验式门诊专科门诊,搭建合伙人、员工个人成长的平台;
三大核心价值观,匠心精神、开拓创新、共创共赢;
九大工作准则,轻重缓急,责任担当,严谨落地;有头有尾,传达到位,积极进取;认真负责,主动承担,班班交接。
面对时代变革,张国珍深知口腔企业要与时俱进。随着物联网和AI智能的应用,她积极导入AI赋能,推动三和口腔在医疗设备、器械、管理、服务、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门诊经营理念也在不断优化:一直践行看牙首诊预约制,保障治疗质量;实现标准定制,规范前台、护理、医疗等流程;打造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开展家庭式牙医顾问服务,投身公益,进行口腔保健预防宣讲。她始终坚信,医疗行业卖的不是简单的货品,而是精湛的技术和精致的服务,要打造一个高素养、高标准、高要求的企业团队,把三和口腔品牌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一面旗帜。
【坚守初心,回报社会,热衷公益,口腔保健预防重于治疗】
企业发展壮大后,张国珍始终牢记要回报社会。她热衷于口腔保健预防的公益活动,用她的话说:“用做公益的方式经营企业,用经营企业的方式做公益。”
2007年,在深圳罗湖区学习口腔矫正技术时,一位香港正畸医生的话在她心中种下了公益的种子。这位医生告诉她,香港牙医不愿意为内地牙病患者看牙,一是因为患者口腔卫生差,口臭严重,牙缝里塞着菜根;二是口腔保健预防远比牙病治疗更重要、更有效,提高老百姓的预防保健意识至关重要。听完这番话,张国珍深感惭愧,也意识到了口腔预防公益宣讲的必要性。
回到景德镇后,她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深入社区为老人、学校为小朋友、驻景部队为官兵进行口腔保健预防宣讲。她倡导老百姓餐后漱口,正确使用牙线,少喝碳酸饮料,做好“520”,即每次刷牙五分钟,早晚两次刷牙,实现零蛀牙。
作为景德镇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牵头人,她积极组织开展“替烈士看爹娘、为烈属办实事”活动,以及为贫困退役军人家庭大学生爱心助学活动。作为三和口腔医院院长,她几乎走遍了所有驻景部队,上门为子弟兵免费诊疗上百次,解决了千余名官兵的口腔问题,发起了“百万基金关爱退役军人口腔健康”爱心项目。因此,三和口腔成为瓷都官兵喜爱的拥军企业,她也成为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的私人牙医。
张国珍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回报。她先后荣获“景德镇市优秀女企业家”“2020年度优秀赞助商”“2020年杰出创业女性”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她公益事业的肯定。
面对“女强人”这个称谓,张国珍并不认同。她认为自己只是有女性坚强的一面,更愿意回归家庭,感受亲情,以女性的感染力和亲和感服务好患者和客户。她表示,社会对女性从事口腔行业创业存在偏见,认为女性领导力和抗压能力不如男性,但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女性与生俱来的共情力让她们更懂患者的隐痛。
她曾遇到一位自闭症男孩,母亲带他辗转七家诊所都被拒绝。张国珍和团队花了三个月时间,用绘本沟通的方式与男孩建立信任,最终成功为他完成了复杂的牙齿矫正。现在,男孩还定期来做牙齿预防护理,每次来都要找“院长阿姨”。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体验式看牙服务,许多害怕看牙的患者都变成了主动看牙的忠实粉丝。
事业成功之后,张国珍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两个帅气上进的宝贝儿子是她的精神支柱和快乐源泉。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张国珍常对孩子说:“妈妈不是在经营企业,而是在经营‘信任银行’。”那些经她治疗的孩子们长大后带着自己的孩子再来就诊时,诊室里传承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一代代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最好的感恩不是言语上的千恩万谢,而是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不断精进自己。张国珍由衷地感谢亲人、团队、客户、朋友以及竞争对手,感恩所有的遇见。
梅花香自苦寒来,爱拼才会赢。
此文撰写的就是一个一线鞋厂女工逆袭成为口腔品牌创始人的励志故事。
【访谈小贴士】
记者:你的理想生活是如何构图的?
张总答:内心很幸福,当下很满足。喜欢出去学习,打开眼界和格局。
记者:如何处理好生活与家庭的关系?
张总答:对多孩子放手,对家人理解、信任、付出、感恩。
记者:您喜欢哪种运动休闲?
张总答:运动很少 呵呵,闲时喝茶,现在更多时候喜欢独处,体验孤独也是另一种美。
记者:您最信奉的一句格言是什么?
张总答:一个人的价值不是自己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够影响多少人,帮助多少人实现他人的财富价值。
记者:最崇拜的人物是谁?
张总答:母亲,她善良,朴实,慈爱,有信念,妈妈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
记者:还坚持纸质阅读吗,影响您最深的是哪一本书,有何启发和见解?
张总答:近三年一直在看李玉卿撰写的《牙科门诊管理之道》,我的“诊室的五个全面,四个告知”的管理理念和书里的观点:“想清楚,做仔细,说明白”非常吻合。
张国珍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梦想、坚持、感恩和奉献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为口腔行业的从业者树立了榜样。相信在她的带领下,三和口腔将继续传承匠心,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幸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